標準差的應用

數學知識重點「標準差的應用」的樣本


(a)Standard score
For a set of data with mean x\overline{{x}} and standard deviation σ\sigma, the standard score z{z} of a given datum x{x} is given by z=xxσ{z}=\dfrac{{{x}-\overline{{x}}}}{\sigma} .
(b)Normal distribution
Characteristics of a normal curve:
1.{1}.It is bell-shaped.
2.{2}.It has reflectional symmetry about x=x.{x}=\overline{{x}}.
3.{3}.The mean, median and mode are all equal to x.\overline{{x}}.

Example 1{1}
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table below, in which test does Peter perform better? Briefly explain your answer.

Test 1{1}Test 2{2}
Peter's marks66{66}75{75}
Mean of the class60{60}70{70}
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class6{6}8{8}

Solution
For test 1{1} , z=66606=1{z}=\dfrac{{{66}-{60}}}{{6}}={1}
For test 2{2} , z=75708=0.625{z}=\dfrac{{{75}-{70}}}{{8}}={0.625}
∵   standard score of test 1{1}>> standard score of test2{2}
∴   Peter performs better in test 1{1} .

x{x}99.7%{99.7}\%95%{95}\%68%{68}\%x3σ\overline{{x}}-{3}\sigmax2σ\overline{{x}}-{2}\sigmaxσ\overline{{x}}-\sigmax\overline{{x}}x+σ\overline{{x}}+\sigmax+2σ\overline{{x}}+{2}\sigmax+3σ\overline{{x}}+{3}\sigma

Example 2{2}
The heights of 120{120} children in a kindergarten are normally distributed with a mean of 85{85} cm\text{cm} and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5.5{5.5} cm\text{cm}.

(a)Find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with heights between 79.5{79.5} cm\text{cm} and 90.5{90.5} cm\text{cm}.
(b)Fi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are taller than 74{74} cm\text{cm}.

Solution

(a)Let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be μ\mu and σ\sigma respectively.
μ=85\mu={85} cm\text{cm} and σ=5.5\sigma={5.5} cm\text{cm}
79.5{79.5} cm=85\text{cm}={85} cm5.5\text{cm}-{5.5} cm=μσ\text{cm}=\mu-\sigma
90.5{90.5} cm=85\text{cm}={85} cm+5.5\text{cm}+{5.5} cm=μ+σ\text{cm}=\mu+\sigma
∴   The required percentage =68%={68}\%
(b)74{74} cm=85\text{cm}={85} cm2(5.5)\text{cm}-{2}{\left({5.5}\right)} cm=μ2σ\text{cm}=\mu-{2}\sigma
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taller than74{74} cm\text{cm}
=(952+50)%=97.5%={\left(\dfrac{{95}}{{2}}+{50}\right)}\%={97.5}\%
∴   The required number of children
=120×97.5%={120}\times{97.5}\%
=117={117}


相關網上影片



*聲明:此資源並不屬於 ePractice ,僅屬外部資源建議。ePractice 不就其內容負責亦不收受其產生的任何收益。



See Also


專業備試計劃

DSE Preparation Plan


專攻 DSE 數學科,助你高效穩固地提昇評級

Level 4+ 保證及 5** 獎賞

僅中四至中六適用

最優化操練路線

一站滿足所有操數需要

豐富全面溫習套裝及備試工具

首 14 日無條件全額退款



常見問題

有英文版嗎?

有。請在畫面頂部按「用戶」圖示,然後按「設定」。在語言選項中,你可分別選擇「平台語言」及「數學語言」,兩者皆有中英文版。

ePractice 是甚麼?

ePractice 是一個專為中四至中六而設的應用程式,旨為協助學生高效地預備 DSE 數學(必修部分)考試。ePractice 是網站應用程式,因此無論使用任何裝置、平台,都可以在瀏覽器開啟使用。更多詳情請到簡介頁面。

為甚麼適合中四至中六學生?

由於正式考試(DSE 數學必修部分)有三分之二(約 67%)的內容是初中程度,因此中四學生已經可以操練大部分的試題。提早開始操練,不但可以早一步掌握考試技巧,更可同時鞏固初中的知識,幫助理解高中數學。ePractice 建議學生只需每天操練約 3-5 題,非常輕鬆,也不需花大量時間,已經可以在不知不覺間高效提昇數學能力了。


簡介

ePractice 可以取代傳統補習嗎?

雖然 ePractice 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補習(包括補習班及私人補習),但可以絕大程度滿足學生的補習需求,原因除了 ePractice 有特製的極效練習之外,還有豐富的優質教學影片,其講解的效能比一般補習老師更佳!高效練習配合優質講解 ePractice 有超越補習成效的能力!

ePractice 是甚麼?

ePractice 是一個專為中四至中六而設的應用程式,旨為協助學生高效地預備 DSE 數學(必修部分)考試。ePractice 是網站應用程式,因此無論使用任何裝置、平台,都可以在瀏覽器開啟使用。更多詳情請到簡介頁面。

為甚麼適合中四至中六學生?

由於正式考試(DSE 數學必修部分)有三分之二(約 67%)的內容是初中程度,因此中四學生已經可以操練大部分的試題。提早開始操練,不但可以早一步掌握考試技巧,更可同時鞏固初中的知識,幫助理解高中數學。ePractice 建議學生只需每天操練約 3-5 題,非常輕鬆,也不需花大量時間,已經可以在不知不覺間高效提昇數學能力了。


帳戶

「體驗帳戶」可以使用多久?

「體驗帳戶」不會過期,但用戶只能做 30 條題目,而且觀看少部分的知識內容。如希望無限量使用 ePractice 的所有練習服務及內容,請成為我們的會員!


有關訂購

如何訂購正式會員?

在主頁按「訂購備試計劃」,再按「選購計劃」,然後選擇適合你的項目。完成後,系統會為你製作訂單,你只需要根據訂單上的簡易指示繳款即可。

甚麼時候會啟動會員服務?

如閣下使用 PayPal 成功交易,您的會員服務會立即啟動;至於其他付款方式,請把收據發送給我們,我們會在一個工作天內核對交易並啟動您的會藉。

如何查看我的訂單?

在右上角按「用戶」圖像,在「帳單」部分內按「我的帳單」。


有關繳款

有甚麼付款方式?

閣下可使用信用卡 / AlipayHK / Faster Payment System (FPS) 付款。 在確定訂單及揀選付款方式後,會有進一步的流程解說。

退款政策

ePractice 提供對所有會員服務購買的 14 天無條件退款保證(恕不適用於服務期少於兩個月的計劃)。請聯絡我們並提供相關訂單編號以進行退款。如您透過信用卡付款,款項將退回至您的信用卡。如使用其他付款方式,請提供您的銀行帳號、FPS ID 或 PayMe ID 以便進行退款轉帳。


使用疑難

有英文版嗎?

有。請在畫面頂部按「用戶」圖示,然後按「設定」。在語言選項中,你可分別選擇「平台語言」及「數學語言」,兩者皆有中英文版。

可以在 ePractice 列印練習或模擬試卷嗎?

只有「教師配套」才能使用「題目編輯器」列印練習及模擬試卷。學生必須在 ePractice 上進行練習。


聯絡我們

查詢使用疑難、 大量訂購、合作事宜、慈善、發展建議等等,歡迎以下列方法聯絡我們:






Initiating...


HKDSE 數學試題練習平台


Powered by ePractice

ePractice

HKDSE 專業備試平台



「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,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,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。」

弗蘭西斯・培根《培根論人生》